學術新知 Press

憂鬱症「預防針」?
A Vaccine for Depression?

憂鬱症「預防針」?
A Vaccine for Depression?

孫慶芳醫師在就讀醫學系期間在身心介面究中心(MBI-Lab)主任蘇冠賓教授指導之下,與台北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邱偉哲醫師合作,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中七萬多位C型肝炎病患,結果發現對於甲型干擾素(Interferon-α)療法之精神副作用有抵抗力的病患,在往後追蹤12年的期間更不容易罹患憂鬱症!這項研究隱含為憂鬱症「打預防針」的大膽結論,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統計,全台有一百三十多萬人正在服用抗憂鬱劑治療,佔總人口數5.6%。換句話說,台灣每17人就有一個人正在服用抗憂鬱劑!憂鬱症讓人情緒低落,嚴重甚至會造成個人失能而無法工作、生活。憂鬱症與自殺事件高度相關。台灣自殺率目前仍高居不下,每十萬人口約佔16.4人,嚴重程度不言自明。

 

憂鬱症的確切成因至今仍是個待解之謎。目前普遍使用的抗憂鬱藥物以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為主流,其他包含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三環及異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d tetra/heterocyclic antidepressants)等。近年有針對褪黑激素受體作用的閃多煩(agomelatine)等非典型抗憂鬱劑納入臨床應用。但無論是傳統或非典型抗憂鬱劑,藥物仍只能使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病情緩解。

 

近年學界對憂鬱症的看法已經從過去的「單胺氧化酶理論(monoamine hypothesis)」推展到「發炎反應假說(inflammation hypothesis)」。除了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協調失常之外,異常的發炎反應與憂鬱症高度關聯。甲型干擾素是人體本來就會產生的抗病毒細胞激素,遇到病原體侵襲時大量分泌調節免疫反應以阻止病毒散布。合成的甲型干擾素目前仍被使用於部分肝炎患者。副作用包含疲勞、肌肉酸痛、頭痛、消化道不適等,其中約30%的病患會出現憂鬱症狀。然而由研究發現:使用過甲型干擾素但治療期間沒有出現憂鬱症狀的C型肝炎患者,在往後的人生較不容易受憂鬱症所苦。

 

甲型干擾素可能對憂鬱症產生的免疫作用機轉尚未明確。這樣的現象可能跟甲型干擾素調節腦內發炎反應細胞相關。此外,甲型干擾素也會對腦內神經細胞突觸再生、重塑產生影響。國外已經有許多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應用在憂鬱症的研究,但目前關於甲型干擾素在精神醫學應用的研究依然相當有限,是一塊待開發的新大陸。

 

 後排右一為孫慶芳醫師

圖:MBI-Lab研究團隊

 

撰稿者:孫慶芳 醫師

原文出處:

CF Sun, WC Chiu, PC Chen, et al. Depression-free after Interferon-α exposure indicates less incid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Taiwan. Brain Behav Immun. doi.org/10.1016/j.bbi.2020.05.044

Posted on 2020-09-03Share this:

Posted on 2020-09-03Share this:

loading calend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