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常因飲食攝取不理想或者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影響日常的攝取量、甚至往往在確診前的血液檢驗中就已經有營養素不足的問題,所以藉由本文探討補充特定的營養補充劑是否能有效改善精神疾病的症狀。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飲食與營養調節在精神疾病治療上的成效,也引起許多醫療專業人員的關注。包括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劑、氨基酸及益生菌等。
本篇為澳洲、英國等學者跨國進行,針對過去已有的統合分析,大規模的整合分析型研究(meta-review of meta-analyses),原始研究囊括了33篇高品質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研究對象10,951人所進行對療效與安全性分析。研究結果將提供醫療專業人員在使用特定營養補充品作為精神疾病輔助治療時的重要參考。
此研究分析的特定營養補充劑包括:Omega-3 PUFAs、維生素(Vitamin C, D, E, B6, 葉酸)、礦物質(鋅、鎂)、肌醇(Inositol)、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cysteine, NAC)、肌氨酸(Sarcosine)、甘胺酸(Glycine)等。疾病診斷包括:憂鬱症、焦慮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雙極性情感疾患、思覺失調症。
研究結果顯示以下營養補充劑用於精神疾病的輔助治療有較多的證據,其中最具支持的是Omega-3 PUFAs(如:高濃度深海魚油,尤其是高劑量EPA配方)於憂鬱症的輔助治療;此外PUFAs近期也有研究認為對於ADHD有療效;此外高劑量甲基葉酸補充劑(methylfolate)對於憂鬱症和思覺失調症的輔助療法以及NAC於思覺失調症與情緒障礙症的輔助性療效等也有較多的證據支持。
在整合分析型RCT研究中顯示出魚油的輔助治療效果在有較高發炎指標的憂鬱症病人上呈現最佳的效益,但對於有共病慢性病者(如:心血管代謝疾病)不具功效。而其他維生素(Vitamin E, C or D)、礦物質(鋅、鎂)、肌醇,目前尚缺乏更強力的證據來支持其改善精神疾病上的效果。此外,持續有新研究發現胺基酸─NAC能作為思覺失調症、雙極性疾患和憂鬱症的輔助療法,藉由降低氧化壓力和減少穀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機能不足,進而改善症狀。近年來腸腦軸的研究蓬勃發展,其中也顯示出憂鬱症病人的腸道菌相與健康成人相比有顯著差異,這也使研究人員正投入試驗以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相來改善精神疾病的治療方式。
雖然已有不少整合分析和系統性回顧研究揭示營養補充劑在精神疾病上的改善功效,但仍建議應以改善整體飲食品質和飲食習慣來降低所有原因之死亡率,不完全依賴使用營養補充劑來替代均衡飲食中能攝取到的營養。營養補充劑的使用應由醫療專業人員評估精神疾患的整體生理狀況(年齡、疾病進程)和生化檢驗指標(特定營養素濃度、發炎指標)再進行療程,並固定監測和調整使用情況,更應注意哪些營養物質的使用目前是證據不足的。
1. 補足營養素在飲食上攝取的不足(或血清中該營養素濃度較低)
2. 提供比平常飲食更高劑量特定營養素為了生理上可能的益處
3. 提供營養素以更好的生物利用率型態給營養吸收較差的個案,易於吸收。
撰稿者:盧雨辰
審稿者:張蕙芝、谷大為
原文出處:
J Firth et al., 2019.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utrient Supple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A Meta-Review of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orld Psychiatry, 18 (3), 308-324.
全原文下載網址:https://doi.org/10.1002/wps.20672
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
Taiwanese Society for Nutritional Psychiatry Research
地址:台中市北區育德路2號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
Add:No.2 Yu-Der Rd., Taichung, 404, Taiwan
Copyright © 2015 TSNPR 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