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底以來,全球已有5.29億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在肺炎康復後的數週到數月,患者常見全身倦怠、呼吸易喘、肌肉痠痛、胸悶、胸痛,另外像是嗅味覺異常、腹瀉、關節腫痛、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智力衰退,也是常被提起的症狀1。這樣的情況備受注意並在2020年6月開始被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在2021年10月正式定義為「長期新冠肺炎」Long-COVID,簡稱「長新冠」。截至目前為止,Pubmed上已有1,600多篇論文探討此現象,包括BMJ, Lancet, Nature and Science 等。
一般來說,病毒的活躍期大約10天,但長新冠是指症狀持續數週到數月仍未消除的情況。目前對新冠肺炎感染後的長期研究還太少,包括機轉、風險因子、治療、症狀表現及預後等都還待實證累積。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最近一項針對200萬人進行的研究發現2:每4-5名確診者中有一人殘留有「長新冠」的症狀。長新冠會影響許多不同器官,包括心臟、肺臟和腎臟、血液循環、肌肉骨骼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道狀況、神經系統問題及精神上的症狀。《英國醫學期刊》的一篇文章也提到英國約有170萬人受到Long Covid後遺症影響3,新冠肺炎會使確診者面臨神經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諸多併發症風險。很難想像,有一種傳染病會對公眾健康,造成如此嚴重的損失。
在全世界進入COVID-19第三年,台灣也突破200萬的確診者。即使在高疫苗接種覆蓋率下,可預期減少了中重症的併發風險,臨床上還是可能看到非常多慢性、低階發炎的症候群,包括疲勞、心肝腎、疼痛、焦慮、憂鬱、失眠等延長的發炎反應。這些臨床上觀察到的Long COVID似乎可以用慢性系統性的發炎反應來解釋:包括從生理層面看潛在神經、骨骼、關節的慢性發炎,又或是心理層面的舊傷是留在中樞敏感化的大腦神經迴路制約。
本講座盼能在台灣確診數攀升的情況下,喚起醫療與公共衛生的注意,對Long COVID的現象累積更多的研究,進行預防與治療以減輕病毒對病患個人及社會經濟的影響。此外,我們也將從實證來倡議日常生活型態介入 (Lifestyle modification) 對於降低發炎、增進身心免疫力的助益,包括營養、運動、睡眠、壓力調適等。
*參考資料
・09:00-09:20 報到
・09:20-09:30 開場與主持|王進崑 理事 、張倍禎 理事長
・09:30-10:10 蘇冠賓 教授|講題:營養精神醫學新趨勢 (Nutritional medicine in the psychoneuroimmunity against
long COVID-19)
・10:10-10:50 楊鈞百 醫師 |講題:Omega-3在預防偏頭痛所扮演的角色 (The role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prevention of migraine)
・10:50-11:30 韓吟宜 醫師 |講題:測試與治療─維生素D在長新冠中的藥理營養 ("Test me and Treat me" -
Pharmaconutrition of Vitamin D in Long COVID)
・11:30-12:00 專家討論|所有講者及與會者
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
NT$ 600
(詳細報名金額請按線上報名)
2022-11-13